首页 明星 电影 电视 音乐 综艺 娱乐 时尚 百科 关于
探秘经典纪录片首届金贝壳国际纪录片周论坛干货分享
2018-08-20|来源:艺人网|编辑:TOM网

艺人网(Yiren.tv)讯 由大众报业集团、日照市委宣传部、世茂集团联合主办,日照广电、东港区委宣传部、齐鲁影业、沪港建业联合承办,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纪录中国理事会提供行业支持的中国日照·首届金贝壳国际纪录片周16日在山东日照正式拉开帷幕。

1.jpg

在16日下午和17日上午的纪录片主题展映交流论坛中,包括《孔子》《如果国宝会说话》《海上丝绸之路》《日出之食》《伊文思——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舌尖上的中国3》《我在故宫修文物》《本草中华》以及《人生一串》等作品的主创团队纷纷亮相并分享了创作经验,从节目立意、创作到播出宣传等角度与在场嘉宾进行交流互动。活动现场,来自国内外纪录片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创作者、产业投资人等齐聚一堂,共话纪录片发展。

2.jpg

➤《孔子》

分享人:总导演闫东及主创代表

3.jpg

《孔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生命历程、思想体系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该片采用了国际、国内不同版本的制作。

面对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人物,浩如烟海一般的资料,数以百万计的后裔,众多的外采场面,如何处理这些素材,使之能够为摄制组所用,这是摄制过程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哪些东西是能够在历史与今天之间构建起必然的联系。第三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构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孔子》在选取故事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今天现存的能够折射出孔子思想和孔子文化遗产活生生的案例,其中包括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回家祭祖的这些场面,还有一些中国企业运用孔子的儒家思想治理企业的例子。这些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一方面又让国际观众产生新鲜感。

《孔子》没有先从国内的大型纪录片开始,而是直接做国际版上下两集,摄制组的目标是一定要拿到西方最重要的频道和它们的黄金时间播。我们和西方人在一起能够很好地交流中国的历史题材,但我们怎样把中国故事讲到国际上,并且让他们听明白,喜欢看,这是很重要的。

《孔子》由中英双方共同合作,在两年多的调研、采访、拍摄和制作中,摄制组足迹遍及美国、英国以及中国的山东、北京、河北、四川、广东、湖南、湖北、贵州、新疆等地,探访了孔子出生地,追随考古人员的足迹勘察鲁国故城的遗址,甚至深入汉代古墓寻找与孔子有关的线索。另外,该片充分关注客观性和思想深度,先后采访了数十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孔子后裔,可谓做足了功课。

➤《如果国宝会说话》

分享人:执行总导演 张越佳

4.jpg

《如果国宝会说话》开创了一种更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方式——每集5分钟讲述一件文物。我们主要面对大多数年轻观众做了一次这样的尝试,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方式贴近大众,利用年轻人贴近网络,贴近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在内容、技术、理念上面进行了更新。

作为一部文化信息量密集的大型纪录片,为了适应媒体融合的表达与传播需求,《如果国宝会说话》全篇在时长的设计,内容的表现,剪辑的手法,影像的构成等方面和传统的纪录片有很大的区别。一集5分钟,特别适合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播出方式。100集的体量,每集只有5分钟,更多地是能够链接到历史的情景中,激发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节目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做一些更新的表达,如何让枯燥的文物散发出生命力,能够真的让它说出话来。第二季采用了一些新技术,跟国内顶尖的科技公司合作,对一些比较模糊的纹路和看不清楚的文物进行了超高清的三维扫描提取技术,从而呈现出文物原有的光彩。

此外,节目还提出了“耳机影院”的概念。据介绍,《如果国宝会说话》还借鉴了VR音频技术,同时把电影的全景声技术融入到节目中去,令观众在零成本的情况下,戴着一个耳机就能听到来自上下左右前后的立体环绕声。

➤《海上丝绸之路》

分享人:总导演 张伟

5.jpg

海上丝绸之路有2000年的历史,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今天中国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选题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工程。从策划之初,我们整个创作团队与总局的领导都提出,不希望做一个传统的宏大叙事的纪录片,而是更愿意通过一些微观的视角来做一个人文纪录片。

两年的时间里,摄制组一共去了20个国家。拍摄了近60位生活、奋斗在海事一线的普通人,其中有船长,渔民,企业家,正是从这样一些普通人开始,从他们的故事来讲述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的发展与对现在全球经济生活的影响。

分集时,摄制组特别考量了整个现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底对全球各国企业、老百姓的影响,最终选取了七个不同维度。全片分为七集,每集50分钟,分别从航运、物产、经贸、科技、文化、民心、梦想等层面,展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融合、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海上贸易和人文交流大通道。

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国际友人的帮助,《海上丝绸之路》拍摄的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交流,也让很多的老百姓了解到我们到底要干什么。这个片子最大的就是要向各国的老百姓告诉他们,我们到底想干什么,我们如何和大家一起来做这件事情。

➤《日出之食》

分享人:湖南金鹰纪实副总监、《日出之食》总策划 黄彩良

6.jpg

自《舌尖上的中国》开启一波美食纪录片大热后,各式各样的美食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没有人拍早餐呢。确定了要拍早餐这个选题,早餐的纪录片应该什么样子,它和一日三餐,和宵夜应该有什么样的区别。《日出之食》实际上回答了所有纪录片在制作过程当中面临的一个终极问题,那就是纪录片怎么样才能更好看。

以“最壮美的日出”、“最地道的中国早餐”、“最可爱的中国人们”的“三个最”核心概念贯穿全片,通过“食客”、“早餐制作者”、“食材”之间的关系,将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早餐品类、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真实生动的呈现在观众眼前。

为了更好的呈现“早餐”的美感,创作团队确定了一些规定动作:第一个规定动作,选择的每个城市必须拍摄到当地最美的日出;第二个规定动作,一定要有清晨当地标志性建筑,而且要带上人物关系进行拍摄;第三个规定动作,一定要有年轻人的影像;第四就是必须要有本土早餐音乐。

对于纪录片来讲,如何讲故事是吸引人的关键所在,要素包括要富有感染性,有强大的戏剧张力,以及一个让人幸福的结果。节目每一集选取3-5种早餐进行完整讲述,用这若干个故事串联一条主线。好故事要与今天有关,同时必须要贴近群众,贴近观众,传递正能量。怎么讲好故事?要注重三个要素:第一,编剧思维;第二,视觉优先;第三,口语表达。

➤《伊文思——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分享人:荷兰著名导演 René Seegers

7.jpg

《伊文思——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片中主人公伊文思先生是生于1898年,逝于1989年,跨越了整个20世纪的时间,在接近100年的时间,伊文思先生见证了许多世界上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20世纪20年代,伊文思刚开始的职业是制作艺术影片。在1928年到1929年,他制作一部关于比利时矿工的纪录片,记录了特别悲惨的生活,悲惨的境地。在那个阶段,可以说这部纪录片是第一部用来描绘一种悲惨的一种不公平的境地,在那个时代是比较超前的。正是那部影片使伊文思意识到,他或许可以利用纪录片揭露生活不公平的一面,可以用来改变社会。因为伊文思先生坚信你的话语可以撒谎,但是所有图象是不能撒谎的。

伊文思热爱人民,他的纪录片主题总是人民,他始终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伊文思的作品中搬演的情况是比较多的,他强调主观真实的纪录;伊文思认为音乐恰当的使用更能表达影片的目的,但是一定要再现真实的声音。他的片子中人民的身影是普遍且始终存在的。

1984年,拍摄纪录片《风的故事》,此片是伊文思的最后一部作品,他凭借该片获得第2届欧洲电影奖特别成就奖。《伊文思——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以伊文思生平为主线,讲述了他和纪录片的故事,以及在它见证下的世界轨迹。

➤《舌尖上的中国3》

分享人:导演 沙洛

8.jpg

在传承前两季节目格调、气质的同时,第三季以创新开拓的精神,开发出了“器具”、“食养”、“宴席”、“融合”等新的创作主题方向。第三季的节目完善故事,强化人物,强化食物背后的文化,既近观食物之美,又远眺文化渊源。

最早《舌尖上的中国3》的定位就是试图想要做食物背后的人和文化。这个是从一开始的策划到后来的执行就没有改变过。

拍人,其实舌尖之前的两季也在做人和其他领域里面的探讨。比如人和自然的探讨,通过食物来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探讨人和人情感,人和食物情感的关系。我们这次探讨的是食物和文化的关系,通过食物来探讨人和文化的关系。如其中一集就讲到吃饭的礼仪。

这些东西一定程度上就是美食文化背后的一些故事,所以我们做了这样的探索和冒险。

➤《本草中华》

分享人:总导演 孙虹

9.jpg

由“本草由何而来”的话题引申开去,《本草中华》以轻松趣味的基调呈现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华本草,讲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本草故事。从创作开始到最后,整个团队都会带着一个思索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片子,观众能从这个片子当中获得什么?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中药是神奇的,有他们不了解的一面,会充满令人意外的一面,在这个过程当中,富有非常多的信息量和知识。如何让片子有趣,第一点寻找日常,寻找这个题材跟人们生活,跟人们的认知有什么样的连接点。除此之外,颠覆日常,希望从影像上颠覆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本草中华》在创作之初第二个非常大的诉求,就是希望能够展现生命力的本草之美,颠覆人们中药的认知。

在自然中的这些本草都只是自然界的一种植物而已,而当有了人的故事、人的情感的融入,他们才会有特殊的意义。在这一诉求和定位标准之下,我们希望呈现具有象征意味的一个本草人生。所以,这个片子当中为大家带来了不仅30味本草,还有30段故事。

做纪录片是一个非常艰苦,并且可能是一个孤独的旅程。但是我们所有的初心都是因为热爱,想要做出更好的作品。所以愿我们能够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也能够做出更多更好的纪实作品。

➤《我在故宫修文物》

分享人:总导演萧寒

10.jpg

《我在故宫修文物》真实记录了珍奇文物修复过程,展现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与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喜怒哀乐,揭秘世间顶级文物的原始面貌和文物修复的顶级技术。

纪录片之所以打动我,正是因为那些人,我特别享用这样的一个创作方式呈现那些特别打动我的人。《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走红后,有很多人希望我来分享,为什么这样的一部片子会让那么多的00后,90后喜欢。其实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想这些。在我看来,不管是00后,90后,80后,70后,甚至60后,50后,有一点是相通的,我们的情感是相通的。创作《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初心就是想去关注那些深深地打动我的人,也希望把他介绍给大家认识,希望让大家能够被他们打动。

基于这样的一个初衷,基于这样一个原动力,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可能最最重要的,从方法上来讲就是需要足够的时间。我想说的是,可能我们的创作采用一个比较笨的办法,因为我觉得需要有一定足够的时间,足够和这些你所喜欢的,打动你的人物有更多的接触,甚至说进入到他们的生活。

➤《人生一串》

分享人:制片人、分集导演、撰稿 张岳明

11.jpg

《人生一串》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拍这个片子困难的地方。一个是熏,还有一个是小,再有一个是胖。

我们对于美食的想象力除了它到底是什么味道之外,我们如何在美食之外做一些想象。视觉与味觉的严重错位,让你high起来。美食节目这种东西,美食的感受更是一种主观的,你说它好吃,好吃在哪,很多科学是解释不了的,更多是艺术的想象。确定了烧烤这一主题后,主创团队开始了前期的文案工作。《人生一串》每一集的篇幅是事先定好的,70%讲食物,20%讲人,最后留10%讲事。

在片中,大家可以看到老百姓是怎么活着的。一辆车,除了后面装好以后,前面双腿之间也夹着满满当当的生蚝。在采买的时候如何最大化把这些货都拿回去,这是一种朴实的生活状态,所以我们会去把这样的时刻也记录下来,让大家去品味。

已故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说过一句话,世界和生活如此绝望,但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做这个片子最想表达的一个想法。即便我们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忐忑,各种各样的障碍,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不管是孤独也好,还是不孤独也好,都是要有这样的一些时刻,我们能够兴高采烈地活着。


关键字:经典 纪录片 首届 金贝壳 国际